国学导师倪可回忆录之三十七回

作者:百科 时间:2019-04-27 10:13:51

浏览次数:1724

 

朱元璋得凤阳龙脉而于元末群雄逐鹿中取天下,定都南京,随手葬父,风雨成之,无意即是天意。五一假期最后一天,我们驱车赶回南京。南京是我国古代八大古都之一,被称之为古都,其风水必然是不差的。然而在南京建都的十个王朝却都是短命的王朝,为何历代帝王会对南京如此痴迷?南京真的是“风水宝地”吗?
自孙吴开始,直至南北朝时期就有六个王朝在南京这块风水宝地上建造城池。然而这六个王朝却都是短命的王朝。王朝的存活时间皆仅有数十年。其中,最短的齐国甚至只在历史上存活了23年。且在我国这么多朝代中,最动荡不安的时期又数以南京为都城的“南朝”。这一来,难免会让人怀疑是南京的风水出了问题。站在风水的维度去评判,其实当时导致六朝短命最主要的风水原因,并非是整个南京风水的不好。最关键的其实是南朝建都的这片区域出了问题。而正巧当时南朝的六个朝代都是沿用同一个都城。这个位置正好就为现今鸡笼山的山前。我们来看看当时这个宫城的四象。南朝的宫城本是是四象俱全的。鸡笼山是它的玄武靠山,位于宫城左侧的钟山就是青龙方,右侧的石头山、清凉山这一脉,就是他的白虎方,宫城前方的大片平地自然就是朱雀名堂了。但从的卫星图应该就看到端倪了,南朝宫城青龙方的钟山巨硕无比,相比起来作为玄武靠山的鸡笼山就小得可怜了~
在风水上,好的四象大局,是需要相互协调,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的。三国时期的“军师”诸葛亮称南京是:'钟阜龙蟠,石城虎踞'。其大概意思就是钟山如苍龙,蜿蜒蟠伏于城东南,而石头山又似猛虎,雄踞在大江之滨,形成了一个'龙蟠虎踞'之势。六朝是否因此才去南京定都,也是无法考究。唯一可以肯定的是,这个所谓的“龙盘虎踞”绝对是在扯淡。原因很简单,钟山的体量可是石头山的几十倍有余。这样的龙跟这样的虎要怎么配对?若仅仅只是形态上如龙似虎,离风水上的“龙蟠虎踞”可差得远了,要达到龙蟠虎踞,对于青龙方和白虎方,体量、位置等方面的要求可是要相当高的。石头山和钟山这种形如龙虎的山形态形成的“呼形唤煞”是两个不协调的护卫之间“龙争虎斗”。这样一来位居中部的南朝宫城就等同于坐落于战场一般。南京被明朝的朱元璋盯上后。当时明朝的军师是刘伯温,终于刘大神当时总算看出南朝宫城这个位置的是个坑爹的地方!所以朱元璋定都之后就马上把都城迁移到了钟山支脉富贵山下,这里当时还是个湖泊——燕雀湖,为了建城,朱元璋还把整个湖泊填平了。可从历史来看明朝这个定都在南京唯一一个大一统的国家,终究还是没逃过南京的“诅咒”。历经两任皇帝后,明成祖朱棣夺权后又撤离了南京。明朝之后,又有太平天国和民国,步了前朝的后尘。可最后都脱离不了这个昙花一现的命运。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南京城的王朝如此短命呢 ?因为在历史上南京曾经多次被帝王忌惮,对南京龙脉多次加以破坏。第一次,记载是春秋战国时期,当时的南京还没有建城,楚威王游玩登上狮子山,发现南京王气太盛,后来听了风水师提议在此处埋金以镇王气,南京因此才有了金陵这个别称。


第二次,记载是公元前210年,秦始皇出巡到金陵,方士常生、仙导认为金陵气势磅礴,是龙脉地势。秦始皇听了之后就命人断了方山、狮子山、马鞍山的龙脉。后来再引秦淮河贯穿金陵,通达长江,让这条秦淮河泄掉这里的王气。
除此之外,南京还历经将近十次的屠城、毁城,满城积怨之气太重。一座城市要成为“帝王之都”,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山龙脉的好坏。
我们把城市的山龙脉等级分为:帝王级别、诸侯级别、小富小贵级别、普通级别、和穷山恶水级别五大级别。在峦头风水上,影响一个城市山龙脉级别主要有两大点:
1、气脉:指的是山龙来龙的强弱,比如我们中国的三大干龙就属于强的气脉
2、四象有情:四象之间在体量以及位置上是相互协调的,我们称之为有情的四象。
3、穴位准确:每一个龙脉的正穴只有一个,开城建埠必须在正确的穴位上,否则反而被龙气所伤。
4、水绕聚气:山水互为阴阳,山龙是来气,水必须接气,如果水流是断气或散气,那么这个龙脉也就不能为我所用。
大能量的龙脉有可能大发之地,也可能是大败之地,所以风水师就需要有高超的技术选到吉地,高尚的品德为福主用心选地。
——倪可亲笔,坚持原创,一直被复制,从未被超越。

 


倪可,现常驻深圳、南通,国际居士联合会会长、中国传统文化产业促进会副会长、国际易经风水协会理事长、深圳易名天下国学院董事、首席导师,南通普陀阁寺住持,专注国学禅道易风水学推广、研习、实践、普及,造福社会。著名文化学者,北大清华上海财大总裁班以及各大金融企业特聘讲师,长期致力于易经、佛学、道家、儒家文化汇通研究与实践。
已出版国学与哲学专著《论语新解》《孝经新解》《道德经新解》《易经与人生智慧》《风水的智慧》《易经与领导智慧》《人生指南针》《金刚经心印》。提出用中国哲学重建道德生命,以“精气神”普世智慧力推本土文明。其研究立足易、释、道、儒、医五家之经典、典要及历代研究成果,以“哲学心物一元本体论”通融易、释、道、儒、医五家,开显正旨,构建了新的体系和模型。其诸多突破性学说和理论,受到学术界“融易释道儒医之髓、集国学哲学思想之华”的赞誉,其著作《论语新解》《易经与人生智慧》更是被专家学者称为开启儒道易佛汇通之二次生命之国学重典。

Top